【现场直击】 “天目乡创·文化赋美乡村计划”启动仪式专家发言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广袤大地上的千万个村落,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人文乡村景观。中国乡村将自身灵动呈现于世人眼前,有的与水为邻,营就诗画意境;有的梯田叠叠,展现和谐之美;有的质朴厚重,与黄土雄浑相和。向往自然的营造理念与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怀相融,各具特色的乡村绘制出中国乡土人文的文化底色。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有机组成,如何立足乡村地区实际,文化赋能乡村之美,拓宽乡村传播渠道,推动人文乡村的国际化传播,把中国乡村之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传播国家形象的关键,也是各位乡村规划者、艺术创作者、传播工作者塑造乡土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关键。
阡陌山林,满目青绿。8月29日上午,“天目乡创·文化赋美乡村计划”启动仪式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系列沙龙第36期活动在临安区龙岗镇相见村成功举办,为振兴乡村文化破题。本次沙龙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教授主持。九位嘉宾发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臧军,杭州市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周宝松,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龙岗镇党委书记裘国平,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主任眭谦,网易区块链事业部总经理顾费勇,龙岗镇相见村文化运营师潘青青。置身于大自然的会客厅,嘉宾们围绕乡村文化与镇域发展、文化创意与乡村振兴等议题的探讨也多了几分亲近度和厚重感。
孙超: 很荣幸参与本次活动!文化赋能乡村是缔造乡村审美经济的关键,临安区实施的“天目乡创·文化赋美乡村计划”,聚焦风尚美、气质美、家风美、融合美、共建美“五美”体系和文明、文艺、文创、文旅“四文协同”架构,打造“五大项目基地”和“10+N”个微观场景,重塑乡村文化的振兴渠道,以文化激发乡村创造、赋美乡村振兴。我将以“以文化激发乡村创造,以文化赋美乡村振兴”为题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中国乡村究竟是谁的乡村?我认为,乡村是千万人的故乡,是千万人心底的精神家园。因为“乡情”是每个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农耕文明的生命基因和历史记忆。“天目乡创”关注的就是培育“乡情”,建立对乡村的文化认同,让乡村文化既有“泥土气”,又有“精气神”。
中国乡村要去向何处?要重塑文化传统、激发文化活力、彰显人文精神。用文明推动乡风建设。通过“爱心超市”“门前文明100米”等场景打造,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用文艺点燃赋美星火。通过艺术院校实践基地、艺术村落等场景建设,深挖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用乡村文艺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用文创表达乡村特色。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文化建设,创作生产更多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用文旅推动乡村发展。结合全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工程等抓手,发挥乡村文化习俗、生态环境、人文风情等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中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如何破题?让原乡人热起来。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贴近百姓、热心文化、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让归乡人想回来。将现代高效的组织模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乡邻关系之中,提供让归乡人有信心的前景规划和落地产业,以及独在异乡为异客时所感受不到的人文关怀,让更多归乡人回归乡村、建设家乡;把新乡人引进来。建立企业机构、研究智库、城市市民等外部资源链接本地文化生态的渠道,让更多文化人才流向乡村,助力新乡人项目引得进来、落得下来、发展起来,也让鲜活的中国乡村形象在更多新乡人中传播开来。
顾费勇: 数字化技术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命力,本次龙岗镇相见村与我们网易区块链签约,共同打造数字化乡村创客空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尝试。我想围绕“数字经济与乡村创客空间打造”谈谈我对“乡创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布式的自治组织)以及区块链技术理念赋能人文乡村建设的理解。
第一,“乡创DAO”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理模式,旨在为人文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机遇。DAO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出现的新型自治组织形式,它通过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来实现分布式的管理和运营,提供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决策方式。在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其不仅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知识产权的确权和防篡改;还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让创意作品的权益能够公正合理地分配,让创造者真正获益。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零工经济和数字游民也成了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形式,新型的数字游民很多都是数字文创的生产者,有着更加灵活和自由的工作方式。“乡创DAO”结合了“美丽乡村+创意产业+零工经济”的最新组织形式。在“乡创DAO”中,成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技能选择参与不同的项目,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收益和福利。它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的原则,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第二,“乡创DAO”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乡创DAO”将以相见村为起点,以“数字文化”为核心,通过建立文化基因库,并通过空间、社群和平台的运营,全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同时,通过AIGC新技术辅助创作的方式,实现临安特色文化要素的新创作,以文化要素流转连接场景与用户,建立流量与产能纽带,扩大临安乡村的文化影响力。在未来,“乡创DAO”将成为一种新型双创服务平台和产业形态,有效助力城市功能疏解和乡村振兴。
第三,“乡创DAO”将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福祉结合起来,以人为本,通过科技和创新为人文乡村建设做出贡献。一直以来,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乡村地区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等。针对这些挑战,“乡创DAO”会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注重乡村居民的需求和情感,通过技术的运用推动乡村的发展和繁荣。这是Web3.0的前沿技术理念与中国乡村的最新结合,也是技术发展赋能人文乡村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探索。
裘国平: 在这个黄金果即将丰收的季节里,在临安区西部的小山村中,我能与各位共同见证“中国乡村的美”,荣幸之至。我想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和镇域发展”主题以及结合龙岗镇的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分享。
第一,从地理位置和现有资源上看,龙岗镇位于杭州市临安区西部,镇域面积261.2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户籍人口约2.2万。龙岗镇文旅资源丰富,一是其自然风光秀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二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四大名石”鸡血石的主产地、原产地,有“中国鸡血石之乡”的美誉;三是以坚果为代表的农产品市场规模庞大,拥有“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和“国家山核桃产业示范园区”两块金字招牌;四是拥有宝贵的红色故事资源,我们所在的这一带,曾是昌北地区最早有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地方,也是省民政厅认定的革命老区之一。今天会场所在的相见村依山而建,距离杭州城区125公里。相见村2017年成为临安在全省首创“村落景区运营”的试点,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如今仍在进一步发展试验中。
第二,从发展政策和未来规划中看,龙岗镇将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以“千万工程”为契机,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聚焦五个重要方向的发展:一是着眼于上溪片区,旨在培育高山蔬菜特色产业和国石文化,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弘扬并传承丰富的国石文化,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增益。二是大峡谷片区着力于打造“相见恨晚茶”品牌、民宿集群以及红色革命纪念馆,为游客提供地方文化的旅游体验,使游客感知美景并融入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三是千亩良田娘娘畈将专注于培育稻田文化,通过对农田的有机利用和发展,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农业景观,进一步凸显地域的特色和强调农耕文明的传承。四是注重提升户外运动与休闲文化,推出针对三渡山地公园的开发项目,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一个可供人们尽情体验户外活动的场所;五是龙岗园区通过支持和发展各类产业,将吸引更多投资和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营造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龙岗镇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请各位领导、专家们为我们乡村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更多的金玉良言!
潘青青: 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临安,为我家乡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我想从三个方面结合我多年乡村运营经验,分享我在相见村的“乡建实践”。
第一,相见村的村民共建发展模式。2014年我首度踏足相见村,彼时全村人口仅430人,常住村民不足百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村庄呈现出荒芜凋敝之象。这里不见年轻身影,也缺乏可持续的产业支撑,实际上成为了一座老龄化的“空心村”。2015年始,我们通过实施上山改造、采用自营、二次招商等共建发展模式,使村民成为了管家、民宿员工、菜农、向导等社会分工,仅在短短的5年时间,让村民的经济收入得以显著提升。此后2018、2019年相见村也分别获得大额建设资金支持,实现了一次巨大的发展腾飞。
第二,相见村的现代乡村居所实践。相见村位于偏远地区,地理位置普通,既不具备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特色,也缺乏乡贤名人的荣誉背书,呈现出没资源、没特色的原生态状态。但其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临崖傍山,享有无与伦比的独特视野。从零开始,相见村已有四家民宿相继开业,每家民宿的改造和运营都透露出民宿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些民宿主人从“相见”的概念出发,向游客传达乡村美好生活的方式。例如相见茶舍民宿在携程上获得4.9分的高评价,主要得益于其温馨的服务和人情味的环境。
第三,相见村的温暖社区服务实践。老年人群体一直是我们项目关注的焦点,相见村的人口规模为430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50人。我们通过租赁土地、种植蔬菜和水稻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中老年村民参与农事生产,使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感到满足和自豪。2021年,筹资建设了老年人活动室——“暖心屋”,通过公益机构和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支持乡村中弱势群体发声,为偏远的老年村民提供更多关怀和关注。2022年,投资购买了茶叶加工设备,并帮助建立了"相见共富茶厂",让老年居民能在家门口销售茶叶并从中获益。2023年,政府争取到1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改进茶厂,将其打造成全镇的中心茶厂,惠及更多偏远山区的老年人。相见村通过文化旅游度假产品的引流与传播,链接新老村民共建有温度的社区关系,以可持续的方式重塑和传承新的乡村价值观。
未来我们想把临安境内天目山脉以及龙岗周边的三合州文化、鸡血石文化、古道文化等等的文化资源经进行整合,希望把临安最土的特产、最深的文化内涵、最美的人物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全球更多的人们来临安感受中国乡村之美。
胡钰: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事把我引到了美丽的相见村!今天的会场在山林之间,在云雾之间,在乡村之间,这种独特的场域就能把我深深地吸引。今天的活动叫“天目乡创”,我看到这个词也有很强的共鸣,我想结合“文化创意与乡村振兴”这一题目谈谈我的看法。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乡村,把乡村的文化做好了,那么中国的文化也就做好了。要深刻地体会乡村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的乡村意义,认识到乡村的文化和文化的乡村的深刻内涵。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来说,乡村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不能仅仅把乡村看成一个受服务的对象,而要把乡村看作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和广阔空间。这些年围绕文化发展,形成了文化发展新观念,即文创理念,具体来说,以三个视角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
首先,创意视角,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化的视角。在人文乡村的建设进程中,核心要把领军的人才吸引过来,激发出来,扶持起来。从创意视角推动乡创,就要看能否推动有创意的人才进入乡村,能够用他们的个性及独特的视角来做项目。其次,科技视角,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化视角。在现在的数字时代,可以积极推动数字游民也进入乡村,让数字游民变成乡村游民,再变成乡村村民,特别好的以当代技术赋能乡创实践。最后,生活视角,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视角。没有文化的生活是无趣的,没有生活的文化是无力的,我们在乡创实践中要把这个逻辑关系理顺。要让乡村的原乡人与返乡人、新乡人生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乡村生机勃勃。
乡创理念与实践的目标,是希望推动中国乡村更中国、更田园、更人文,也希望中国的乡村能够成为田园生活理想地、田园教育承载地、田园艺术创作地。今天在临安区相见村的天目乡创中,我们看到了为实现这种目标的努力。乡村的形象传播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将乡村传播的能力提升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中。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核心是专业研究,关键是系统实施,重要的是发挥青年力量。以文化创意作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其着力点是提升中国乡村发展的人文感和青春度。
来到相见村,感觉相见恨晚,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想法可以共同交流;感觉相见不晚,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共同推动。祝愿相见村和临安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主 任眭谦
眭谦: 来到相见村和各位领导、同事相见,是一件令我非常愉悦的事情!乡村形象传播对于未来乡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影响。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内来讲应该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但如果要放到国际环境里去分析比较和找一些差距的话,我认为差距之一就是在于形象传播方面。因此,我想围绕“大地艺术节与乡村振兴”这一题目分享下乡村国际传播的看法。
乡村形象传播要让国际人士“读懂美丽中国”也尤其重要。从国际传播来讲,我们需要有一些国际化的语言来进行传播。艺术审美领域是一种高层次的感知行为,具有一种内在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艺术是核心文化资源,有很多艺术相关的文化产业门类,都要以艺术为核心来进行演绎和发展。因此,艺术传播这个概念,在乡村建设当中应该特别受到关注,目前乡村建设中对艺术传播的运用还非常不足。
在国内外通过艺术活动打造文化IP是重要的地方传播手法,其中“大地艺术节”就是一种重要形式。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缘起于农村的空心化,由于年轻人流失,乡村只剩下老人,经济无法恢复,甚至老人的生活都有困难。而艺术策展思路就是要找世界上顶尖的艺术家到当地来,以“大地”作为艺术空间来进行创作,把艺术与自然融合,从而激活破败的乡村空间,这是个非常创新的理念。
策展方还认为,作品最终不应该只是为艺术家服务,而是要让村民参与到这些艺术创作当中去。艺术节不仅强调本地村民的参与,还提倡创作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要求艺术家使用本地的材料。同时,艺术节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和传播体系,每年会花很多时间去进行推广、宣传、宣讲,争取当地村民的支持,强调这种文化的在地性。艺术节对经济、教育等方面振兴发挥了良好作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IP和振兴农村的经济模式,国内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开始尝试按照这种路径去做乡村建设。
艺术传播是我们解决乡村文化空心化,推动乡村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艺术传播能够让文化资源进一步地集聚,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我们能够依托文化旅游与教育环境水平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向乡村回归,使得乡村经济能够振兴,塑造出有人文关怀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
周宝松: 感谢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的邀请!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乡土是中国人的文化根脉,乡情是中国最隐秘的心灵家园,乡野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想以“未来乡村与设计图景”为题谈谈我的理解。
今天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一次文化的复兴,是乡村文明与农耕生活方式的复兴。乡村振兴不能局限于对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的改革,而应将视野扩大到对生产关系的重塑、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农村社会的改造之中,重构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重塑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创生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重新激活乡村,仅仅依靠外力推动的方式是难以持久有效的。乡村一定要有自己的、自我生发的东西,这种生发的能力,就是一种全新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对传统文化、农耕文明、农村生活状态的一种全新的阐释与复兴。中国传统以麻丝为衣、茶米为食、竹陶为用、林泉为居。在这样一个整体文化的脉络中,我们需要对麻丝、茶米、竹陶、林泉这些生长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东西,予以更加深入的关切与设计,如此的复兴与生发,才是原生的、源头的、有着自我根性的。
一方面,中国的乡村是一个广袤的展示空间,乡土的生态、乡土的气息、乡土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优良的、优质的资源。我们古老的过去与我们现代的当下,都应以社会生活的方式,活化在乡村的各个角落,让社会生活真正的活态在农村的当下,从而构建一个以乡村大地为展示空间的大型的人文现场,这种人文现场才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设计图景。
另一方面,未来乡村的设计图景从根本上是一种农耕教育与中国传统教化的活化与复兴。这种教化的复兴,是对中国人心灵家园的守护与传承,不仅是让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退休人群迁移到杭州的乡村小住,而是让年轻人了解乡村,喜爱乡村,居住乡村。以栉风沐雨、渔樵耕读、诗书传家为教育现场,重续中华文化的传统根脉,在乡村中寻找到灵魂的栖居之所,在乡野中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
由此,当代的艺术乡建,是艺术和乡村之间开始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艺术乡建通过艺术的介入,为乡村获得新生的、富有前瞻性的美学革命。艺术乡建并非只是将乡村作为艺术创造的试验场进行单维度的从艺术到艺术的活动总和,而是不断延伸乡村美学叙事的触角,多学科、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和艺术赋能,在重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重建乡村社会生产关系、重塑乡村地理风貌的同时深层次推动乡村内在的精神性、区域性、成长活性与文化、治理、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并探讨审美、艺术与社会建构的内在联系,使得乡土艺术真正成为当代审美时尚的隐性内核。
胡晓云: 特别感谢清华大学这么多的朋友能够来出谋划策,助力我的家乡临安的建设。各位的讲演让我感触很多,我想从经验出发说一下我如何看待“文化赋魂”这个问题,以及我们怎么从方法论上去实现和解决它。
在我来看,文化就是人们所能够看见、听见的所有的现实当中所表达的一切。文化是长期绵延的河流,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最终凝结出坚固的文脉。所谓的“文化赋魂”在于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发掘、筛选和整合,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乡村文脉。这一过程象征着将各种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并在更高层面重新呈现,以实现乡村文脉的持续焕发和再生,延续乡村的生命。为实现“文化赋魂”的效果,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传承。以茶这一类农产品为例,尽管从工业化角度出发,茶的生产或许可以摒弃手工制作,然而恰恰相反,建立文脉品牌却必须依赖于手工制作的传统。其中的原因何在?手工制作的实践蕴含了文化的延续、文脉的构成以及文脉的传承。农产品所承载的农耕文化背景,以及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必须更加强调其对文脉传承的关注,借助文脉的力量来升华品牌价值。
第二,撷取。在创造“文脉品牌”的过程中,将文脉元素进行筛选,与消费者内心的“文脉心像”形成同构关系,从而构建出品牌辨识和传播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关键方法。撷取的实践,涉及对产品的区域文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梳理、选择和提取。所选定的文脉元素必须具备真正的独特性,对产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且能够与消费者的“文脉心像”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消费欲望和期望。
第三,移植。这是一种涉及文化和艺术元素的方法,类似于前面眭谦老师所探讨的越后妻有案例。通过将现代艺术、城市艺术与乡村土地紧密联系,创造出崭新的场景、文化和企业模式,这便是移植方法的核心。这种策略具备巨大潜力,特别是在与乡村的文化产业、中华文化传承有紧密联系时,可将广阔文化体系中的元素融入狭小地域,能促成大与小的融合,实现由局部见解到整体俯瞰的跨尺度交融。
第四,创造。其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是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并开展二次文明发展的创造性实践。创造,并非仅限于传承、撷取或移植,而是包含了创意、构想和创新。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融合,从而塑造乡村文脉品牌,打造出一个有独特价值的身份认同。
臧军: 参加本次启动仪式和研讨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现代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基础,就是传承优秀农耕文明、促进美丽乡村升级、加强人文乡村建设,在此基础上方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乡村现代文明形象。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明确目标。乡村发展须依靠人,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文乡村建设的目标,就是深挖农耕文明的历史宝库,找准历史文脉和人脉的源流,唤醒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自强,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内在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坚持原则。必须走特色文化创建之路,坚持传承历史、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一村一品,保持“农”味、“村”味、“人”味,做到乡愁浓郁、乡情深厚、乡韵无限。什么是乡愁?无非是门前的一棵树、村边的一条溪、祠堂的一台戏、邻居的一碗枣、发小的半根瓜等等,虽然很小,但里面却有很深很美很善的价值观、人情味。没有农村风味、没有田园风光、没有耕读乡情、没有人性情怀,见不到村民、听不到狗叫、闻不到鸡鸣、看不到鹅鸭的所谓“现代乡村”,其实就是没有烟火、没有灵魂的乡村。
再次,理清思路。人文乡村建设的重点是重塑人的内在动力。注重从改善环境面貌到改善精神状态、从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从外在改观到内在提升的转变;从传统阵地思维到互联网思维、从传统管理模式到数智化管理模式、从现代眼光到未来视野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从政府主体到村民主体、从政府提倡到大众参与的转变。着力于把根留住——传承农耕文化,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着力于放大优势——地方优势、特色优势、人脉优势;着力于抓住关键——社会发展兴奋点和城乡发展结合点,凸显人文感和青春度。
最后,探索路径。人文乡村的建设,关键在人。在人的担当、责任、情怀,在人的创意、创新、创造,必须千方百计在“人”上做足、做细、做实文章,要“挖地三尺”寻找人。寻找历史名人和文人,找到文脉在哪里,文化特质在哪里,通过名人凝聚人、文人吸引人;要“三进家门”邀请人。真诚邀请能人和旅人参与人文乡村建设,找准出路在哪里,领军人物在哪,通过高人指点,通过旅人买单;要“入木三分”激励人。充分调动住村人和领乡人的内在积极性,找准激情在哪里,动力在哪里,点燃村民主体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内在能量,点燃镇乡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热情。
范红: 这一期的沙龙能够在杭州临安区龙岗镇相见村举办可谓别开生面。在这云雾缭绕、青翠欲滴的山村里,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增加了一分。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和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们一起来到临安的相见村,共同见证“天目乡创·文化赋美乡村计划”的启动仪式。浙江乡村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里很多的乡村都被青山绿水环绕,古村风貌和文化习俗保护良好,新民俗新文创激发了乡村的新活力。无论是乡村治理,还是乡村经济发展,浙江的乡村都呈现出了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的模样,今天我们所在的临安区相见村是一个美丽乡村的优秀案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乡村能够像浙江的许多乡村一样,能够宜居、宜业、宜游和宜养,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家园。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村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以多维国家形象塑造理论为研究基础,整合了清华大学不同院系的优势资源,在乡村文化传承、治理创新、经济发展、空间优化、艺术融合、媒体传播等方面,为建设和传播中国美丽乡村进行探索。今天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好机会。能够深入乡村,体验乡村生活,聆听乡村干部和经营者的实干经验,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优秀的乡村文化是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之源。我们需要挖掘梳理每一个乡村文化底色,发扬乡村淳朴民风和文化传统,保护乡村建筑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拓宽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和IP,做好以文兴村、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发,让乡村文化重新绽放活力,让乡村文化重塑中国人文之根。
临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吴越文化,也拥有最美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风景名胜。希望临安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满足乡村原住民的需求,还有满足新乡人、旅乡人回归乡村田园生活的新需求。在这项工作中,领乡人(即带领乡村发展的乡镇领导和营造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今后,我们还将“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系列沙龙”开到田间地头,开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我们非常愿意和临安政府、专家学者们一道,共同推进临安提出的“共建美、融合美、家风美、气质美、风尚美”五美体系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临安成为读懂中国乡村之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