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VM公链的必然结局?多角度分析ICP没落的原因
作者:Titanio,极客web3
导语:自2022年以来,随着Solana等新公链的逐渐衰落和以太坊Layer2的日渐繁荣,“以太坊杀手”们的故事似乎已被世人遗忘,曾经的“百家争鸣”不复存在。但若回溯历史,从EOS开始的新公链叙事始终是Web3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华丽篇章。
提到新公链,Dfinity(ICP)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凭借近2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华丽的密码学家团队和特立独行的技术,ICP曾一度被无数人追捧;但自2021年高开上线后,ICP便一路狂跌,从人们心中炙手可热的“天王项目”沦落为遭人唾弃的“天亡项目”,让无数人唏嘘不已。同时,单薄冷清的生态也使得ICP在Solana等竞品面前无地自容。
回首历史,反思过去,影响ICP生态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独特的技术能否助力生态发展?“天亡项目”能否再次复苏?本文将从ICP的技术特性谈起,再到其NNS治理系统的缺陷、缺乏统一的代币标准,简要分析其发展历程中的困境,为读者清晰的展现这个“天王项目”没落的原因。
ICP的技术特点:去中心化的AWS
首先介绍一下ICP的智能合约系统——Canister(国内称之为“容器”或“罐子”),它是DAPP的载体,允许WebAssembly(WASM)的字节码在其中运行,可支持多种语言编写的程序。
ICP为每个Canister分配了专属的内存,如果将ICP看作一台超级计算机,那么Canister就是计算机中的进程,每个Canister进程都包含自己的运行内存,你可以将智能合约相关的数据封装在特定的容器中。这是ICP独特的数据存储方式——Canister允许你将程序的状态、数据库甚至前端数据(例如游戏资产)全部放在这个容器中,意图使DAPP得到进一步扩展。可以说,ICP实际上就是搭载容器的平台,通过容器化技术在ICP节点上部署很多Canister容器。
同时,Canister支持gas费代付功能,用户可以无需拥有原生资产,由项目方代付手续费,这实质是以太坊上许多低门槛钱包要实现的“Gas费代付”机制。这也使很多人对ICP有mass adoption的预期——用户能够获得Web2级别的UX,无需一开始就购买原生资产(尤其是不用在区块拥堵时支付高昂的gas费)。
但ICP有一个重大缺陷:不支持全局状态。以太坊有“全局状态”这样的设定,对于全体智能合约而言,所有账户的状态都是公开可见的,有一个通过State Trie管理的“全局可见”的状态存储结构;但ICP却完全不同。具体而言,ICP中的程序(智能合约)有自己专属的Canister(容器),不同智能合约的数据被封装在各自独立的容器中,外界看不到数据的细节,只能通过Canister对外提供的接口访问内部数据。
换言之,ICP没有以太坊那样“全局可见”的状态存储结构,不同Canister的程序之间的交互是异步的,不能同时完成对多个合约的调用。显然,这对于Defi协议很不友好,使得ICP生态长期与Defi无缘。有人对此认为,以太坊是单纯进行资产交易的“世界记账机”,而ICP实际是支持复杂Web应用的“去中心化AWS”。
除了独特的Canister设定外,ICP还采用了分层的架构,主要包括容器、子网、节点和数据中心。我们可以将ICP看作由多个子网(Subnet)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网实质就是一条公链。在每个子网中,搭载了多个Canister(容器),这些容器是ICP中可互操作的基础单元,每个Canister包含了用户上传的代码和状态。
ICP的最底层是托管专用硬件的独立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之上运行节点(Node),节点负责处理子网容器中的数据和状态转换。这种分层结构的设计为ICP提供了更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规模和需求的应用场景,也让它的观感更贴近于云服务。
有人认为,ICP通过子网化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分片。现在ICP有40个子网,最大的子网包含13个Validator节点, 最小的只有1个Validator。结合上面提到的Canister之间的交互(通讯)是异步的,ICP的设计整体的好处是效率高,可以实现跨子网间的通讯,
目前所有子网加起来,每秒大概可以出20个区块。但由于每个子网的节点数量都不多,其理论上的安全性存疑。申请成为ICP的节点还需要ICP基金会的审批,节点的硬件配置极高(远超Solana、Sui等节点配置较重的公链),因此ICP的去中心化程度遭到很多人诟病。
对于这一点,某ICP生态的项目方坦言:毕竟ICP上运行的大多是“应用程序”,而不是与资产相关的金融交易,所以对安全性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追求,ICP实质上只是去中心化程度比AWS更高的云平台。
抛开上面的点不说,ICP已经成功地将BTC集成到其系统中。通过专有的Chain Key、门限ECDSA等密码学算法和一套特殊的检索机制,ICP和BTC可以直接集成,使得ICP的智能合约可以直接持有真实而非映射的BTC资产。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所示:
在网络层中,实现了一个随机连接BTC网络中8个节点的BTC适配器,将BTC区块拉入ICP网络中,并根据区块中所包含的交易数据更新所有的UTXO集,使得ICP上的容器可以获知BTC链的最新状态,ICP容器内的程序可以验证并检索BTC的区块及UTXO。
同时,门限ECDSA算法是使得ICP智能合约能够接受和输出BTC交易的关键技术,它是对ECDSA签名算法的扩展。该协议通过类似MPC(多方安全计算)的方式,将关联着智能合约的私钥碎片分发给专门负责签名的子网节点秘密共享,获得更高级别的安全性。简而言之,ICP智能合约可以把私钥管理权交给多个节点,而非单个节点或智能合约自己掌握。当合约要向外输出BTC交易时,需要该子网中超过阈值数量的节点协作(2/3)才能创建一个完整的ECDSA签名,让交易放行。
ICP的资产集成方案相较于目前的跨链桥方案更进一步。大多数跨链桥提供的只是BTC的映射,而不是原生的BTC,并且高度依赖于第三方跨链桥自己的节点,这样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ICP却可以将原生BTC放入Canister中,甚至可以直接保存BTC链上地址的私钥。
相比于传统的依赖于第三方跨链桥节点的跨链方式,ICP的BTC账本可以方便地运行在分散的、节点数量较多的子网上,只要子网的安全性足够,ICP的BTC账本就是安全的。
理性人陷阱:Token价格和锁仓
然而,历史证明,再优越或独特的技术也无法弥补生态建设的乏力,自主网上线至今,ICP生态的项目仍然处于“无人使用”的尴尬境地,进而陷入“生态匮乏→优秀项目外流→生态参与者进一步流失”的恶性循环。笔者此处想重点展开讨论的,并非具体生态发展和扶持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另外一个视角尝试解释,ICP为何陷入了今日的困境。
有一种观点是,在ICP上市的几个小时内,它遭到了某些势力的价格操纵(ICP创始人一直认为是SBF和FTX所为),ICP市值随着Token价格不断推高,一度超过2300亿美元,仅次于BTC和ETH跃升至市值第三。然而随着拉盘行为结束,ICP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在短短的6周内,ICP市值萎缩了90%。
Token的暴跌极大损害了ICP生态及Dfinity基金会的声誉,使得ICP遭到多方势力进一步攻击,这些空头加剧了ICP价格下跌的过程,使其远低于实际价值。(据说,一贯奉行长期主义的a16z目前已清仓ICP)
笔者在此并不打算对上述说法的真伪进行评价,仅提供给读者一个可能的观点(另一种有趣的观点认为,ICP创始人Dominic的一系列让投资人反感的行为,是导致ICP被砸盘、生态被孤立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影响Token价格更多的是其锁仓机制——本意是避免早期投资者“砸盘”套现走人,但长达8年之久的锁仓周期带来的是“套牢”和针对质押生息资产的抛压/神经元解锁抛压,可参考下图:
事实证明,Dfinity基金会针对早期投资者的锁仓并未起到预料之内的作用:大量底部筹码的存在以及上市之初的价格虚高,使得从最高点至筹码密集区中间的空白过于巨大,除了早期投资者以外几乎不会有人愿意参与这部分价位区间的拉盘。但此刻,早期投资者依然有利可图,对于他们而言此阶段将产生的利息复投质押至NNS或者将利息卖出都是有利可图的;而当Token进一步下跌到某个价位时,早期投资者因机会成本的存在,实际上已经进入“套牢并亏损”的状态,此状态下早期投资者会更趋向于将利息卖出,并且在神经元到期解锁之后很有可能以亏本的状态卖出,从而进一步加剧下跌。
这种“越跌越卖,到一定价位卖的更厉害”的死亡螺旋严重阻碍了ICP的回弹以及生态发展,由于Canister本身的特性,使得Defi长期以来缺位于ICP生态(进而导致稳定币缺位),生态参与者大多数时间内只能持有ICP Token本身,坚定的Holder们会发现一个事实:自己在生态内的贡献所带来的回报还赶不上Token的贬值!
理性人假设的博弈到此更进一步,散户和项目方转而奔向他们认为更有前途的公链生态(也带走了流动性),进一步减少链上燃烧的Cycles数量(即ICP数量),而锁仓8年的早期投资者们有心无力,也进入了“躺平”状态。
虽然可能会导致Token价格大量下跌,但笔者认为,如果想要尽快解决死亡螺旋,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出清——即一次性解锁释放所有长期质押的神经元,充分释放流动性,维持现状越拖越久只能是剜肉生疮。
NNS的治理困境
VC在投资项目时,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Token是否有治理权,而散户也喜欢将Token治理权限作为赋能的因素。Dfinity的NNS系统使得Token持有者能够充分参与到公链的治理当中,但链上治理的实际运作情况如何呢?
在具体分析公链治理之前,首先要对治理系统有所了解,此处简单介绍Dfinity的治理系统——NNS系统:NNS是一个链上治理系统,允许所有社区成员提交提案并进行投票。社区成员的投票权与其持有的ICP数量成正比,质押的时间周期长短将影响其投票权重。参与投票的社区成员将会获得ICP Token作为奖励,这些奖励被称为"NNS奖励",将ICP质押在神经元里的Holder可以通过手动投票或跟随其他神经元的投票参与到治理中。
相比之下,许多区块链项目的治理投票“独裁”了许多,只有大鲸鱼/投资方/项目方本身才有资格发起治理提案,而散户往往只有参与的权力。
早在前两年,Dfinity基金会调整了一次NNS治理的策略,这次改革调整了NNS治理的一些奖励参数,使得积极参与投票的投票者更有利,而那些不参与NNS治理的ICP质押者的收益将大幅降低。同时,基金会不再参与主动投票,这使得许多默认跟随官方神经元而没有设置投票的节点的收益进一步减少。
然而,治理系统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是由于NNS系统并未对提案的提议权加以限制,而是允许所有神经元提出提案并投票,导致大量垃圾提案的出现,而支持大量垃圾提案通过的神经元们又能够因为积极参与治理投票而获得更多的Token奖励(道理类似于Filecoin存储节点故意存很多垃圾数据)——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行为是对链上治理的一种嘲讽。
二是治理系统的过度民主化所带来的缺陷——极低的效率和必然分裂的社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社区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代币标准!诚然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相对应选择代币标准,但东西方开发者社区的沟通不畅以及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使得代币标准统一这件事依然遥遥无期,进而在生态系统的发展上又平添一颗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会被严重割裂,就算做出来DEX,资产的SWAP也会严重受阻,此前还曾有过向不同代币标准的钱包转账丢失NFT的事故。
如何在治理系统中间寻找一种平衡,以便在保持民主化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效率?这个问题从远古到现代,再从Web2到Web3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在两者的权衡之中,Dfinity选择了前者,给予了生态参与者充分的议政权,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选择对于尚未构建起足够经济利益的公链来说弊大于利——最终成为了基金会偶尔下场的半推半就,以及存量用户们的两看相厌。
这种困境的解决十分困难,而寄希望于短期内生态出现一个类似Andre Cronje这样富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推动发展,其难度也无异于“天降伟人”。
项目流失和存量循环
所有缺乏用户和流动性注入的公链都不可避免陷入rug螺旋:
项目跑路→散户信心和财务受损,离开生态→流动性进一步变差,正常项目方收益越来越少甚至无法获得收益→项目跑路。
Dfinity上的情况尤其严重,以NFT板块为例,生态早期的NFT交易所只有Entrepot一家,而Entrepot对NFT上市采取的是审核制,NFT审核通过后在平台进行定点销售,这种制度使得初期的NFT生态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NFT的涨幅也十分可观,以2022年2月的数据为例,此时Entrepot还算表现良好:
然而,平台本身的限制使得大量rug项目涌入,刚有起色的NFT立马受到了打击,而随着CCC、Yumi等项目加入NFT交易所的战争,Entrepot为了保留市场份额进一步放开了对NFT项目的审核,其上新的项目也从刚开始的开售即抢完变为了无人光顾。
而正常运营的项目方也会因公链的颓势而自行选择出路,如一开始坚守Dfinity生态的Dmail在尝试多次无效之后,最终转向了多链生态,并在这之后与Sei、Worldcoin等合作。
相比于其他公链的生态,Dfinity区别最大的一点在于其Defi板块是整个生态中发展最靠后的一环,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
一是Dfinity并未引入EVM,无法像Avalanche或Fantom一样,能够轻松fork各类经典项目;
-
二是生态内代币标准至今仍然未统一,某种意义上大幅削弱了生态内的流动性;
-
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即Dfinity本身的独特架构使得其区别于传统公链的全局交易原子性,Canister之间是异步交互,缺乏全局可见的账本,因此其Defi项目开发十分困难。
从被销毁的ICP和ICP总交易量数据来看,ICP生态已然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总结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2021年时大众对Dfinity的热捧,毕竟ICP团队中包含的密码学家数量,是所有公链项目中最多的,团队阵容也无比豪华:英特尔、IBM、Coinbase、Facebook、谷歌wasm……
同时,一票知名VC均是ICP的投资人,不乏A16Z、Polychain、Multicoin这样的顶级机构。ICP本身的slogan“去中心化AWS”更是抓人眼球,诱使无数人投入真金白银,期待着超越以太坊和EOS的下一个里程碑式的范式到来。
但Dfinity的技术并没有利好其生态建设——尽管Dfinity的技术特性放到如今也十分独到,如反向Gas、Canister的可扩展性、架构本身可无限横向拓展等,但这些特性在公链之战中没有如期起到效果。
此外,Dfinity的治理系统也面临挑战,其中大量垃圾提案和过度民主化等问题,已经在前面提到过。作为曾经“ETH killer”的有力候选者,它仍然具备许多公链所不具备的潜力和优势,而这些技术特性是其发展的重要筹码,但同时,ICP基金会和其生态本身,也需要直面目前的挑战,并努力寻找新的出路